未来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水平最高能达到多少?
对照FAO标准,2017年我国开始步入富足阶段,居民食物消费数量刚性增长的同时人们对产品结构、质量与营养提出了更高要求,奶类及奶制品需求的提高正是如此。随着食物营养健康意识的提升,居民饮奶意识不断增强,我国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从1990年的3.64公斤增长至2018年的33.6公斤,增长了8倍多。但是相比全球平均水平,我国目前人均奶类消费较低,未来我们的奶类消费最高水平能达到多少呢?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政策研究室综合运用微观、国家统计、国际数据三方数据,分析当前我国乳制品的消费特征、消费结构以及未来消费趋势。
消费特征:奶类消费量随收入提高而增长,年轻一代消费习惯正养成
从时间轴线看人均奶类消费量历史变化,1980-1998年为平稳增长阶段,奶类消费水平较低,消费年均增量只有0.3kg,年均增速9.6%;1999-2008年进入快速增长期,增速接近17%;2009年增速开始减缓,2009-2012年年均增长不到4%;2013年后奶类消费信心逐渐提升,年均增速重新提升到5.4%。
我国城乡奶类消费差距不断缩小,从城乡区域来看,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绝对差距不断增加,相对差距在逐步缩小,2017年城乡居民奶类消费比是2.39:1,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高度一致,说明奶类消费跟收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。
随着居民收入提高,人均奶类消费不断增长。根据2018年6个典型城市(呼和浩特、南京、哈尔滨、成都、武汉、西安)的调研数据可知:酸奶、奶粉、奶油等乳制品均在最高收入组达到最高消费水平。
全国来看奶制品消费区域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,即高收入高消费、低收入低消费、低收入高消费、高收入低消费。蓝色区域包含17个省,大部分群体消费受收入影响较大;而福建、吉林、湖北、广东4个省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但奶类消费却低于平均指,说明这些地区的喝奶习惯还没养成。左上粉色区域属于牧区或者半牧区,这些居民有着悠久的喝奶传统,虽然人均收入相对较低,但奶类消费水平很高。
年轻一代消费习惯正逐步养成,调研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奶类消费呈现较大的差异。将不同的奶制品折算成原奶计算,26岁到35岁这个年龄组奶类消费水平最高,人均年消费量达到近52.92kg,比更低年龄段和更高年龄段分别高出18.5和8.8%。2000年国家开始启动学生奶饮用计划,而26岁到35岁这个年龄组在2000年时是6~15岁,正处于学生奶覆盖群体,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影响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奶类消费。
消费趋势:奶类消费增长空间大,人均奶类消费增速将保持稳定
人均奶类消费量未来仍呈现增长态势,但是达到一定水平后,会基本保持稳定。基于全球奶类消费规律,大部分国家的奶类消费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还在不断增加,也有一些国家受饮食文化影响较大。日本、韩国、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4个地区的奶类消费都表现出一致上升的规律。
基于国内典型地区的经验,根据调研结果显示,经济水平高的地方,喝奶的水平也相对高。一个明显的规律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,人均奶类消费逐步提高。未来人均奶类消费仍然会提高,但消费增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。综合来看,未来人均GDP每增加1千美元,国内人均奶类年消费增长大概在1.2kg。根据这个速度推算,到2025年人均奶类年消费量接近40kg,未来的消费峰值经测算是59kg,将在2036年前后出现。
从其它数据亦可以简单佐证,二线城市调研结果中,最高收入组的奶类消费量已经达到59kg,而一线城市调研的结果数据比这个更高。此外,与我们同根同源的中国台湾地区,奶类消费量历史最高水平也是59kg,长期来看,中国奶类消费增长的空间是非常大的。
营养需求:每日奶制品摄入量300g,较多消费者营养仍未达标准
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,每天每日奶制品摄入量应为300g,按此推算每年奶类需求量接近110kg,这个消费水平跟我们预测的峰值有很大差距。
从营养需求上看,比如钙,最新的营养调查数据显示,每个人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钙只有500mg,与营养标准800mg相比还有300mg的差距,如果300毫克这个差距全部通过喝奶来解决,每天需要喝250毫升的奶,这样折算下来,每年奶的需求量大概是90kg。从目前喝奶的消费水平或将来峰值预判上来说,很多消费者还达不到营养需求的标准。
消费结构:奶制品需求多元化,低温乳制品消费潜力巨大
近十年,我国液态奶市场增速逐渐放缓。据尼尔森数据显示,2017 年全国液态奶整体销售量约105.5 亿L,同比增长6.7%。常温白奶销量占比约28.8%,居于首位,其次为乳酸饮料、常温风味奶与乳饮料、低温酸奶。酸奶尤其是常温酸奶成为液态奶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,2017年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0.1% 和6.6%,同期常温白奶仅增长4%。奶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2017年,中国奶酪市场复合增长率23.8%。
从调研数据来看,现在人均乳制品(折算成原奶计)消费量在49kg左右,收入高的组低温乳制品消费水平越高,巴氏鲜奶、低温酸奶、奶酪和黄油等产品约占整体牛奶消费的47%;此外,不同收入组的消费表现也可以显示出低温乳制品的增长潜力。人均收入低于8千元,常温奶的消费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;收入超过8千元,其消费基本处于稳定。与常温奶不同,巴氏鲜奶、低温酸奶以及常温酸奶消费量还是随收入呈现出一致直线上升趋势。
南方地区巴氏奶消费水平和低温酸奶消费水平相比北方较高。如用收入弹性这个指标来衡量不同乳制品未来市场的增长潜力,调研结果显示,奶酪、奶油的增长空间高于酸奶,酸奶又高于纯奶,尤其对常温白奶来说,二线城市常温白奶的市场基本达到饱和。而巴氏鲜奶收入弹性大于酸奶,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。
消费引导:从个人到社会多方行动,积极培育国产奶消费市场
一、重点培育青少年的乳制品消费习惯。坚持饮奶是国际上公认的、提高儿童体质的重要手段,同时小时候形成的消费习惯将会影响到一生,因此培养喝奶习惯要从孩子抓起。从上述不同年龄段的饮奶数据也可以看出,2000年参加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的部分群体是目前喝奶水平最高的,为此提两点建议:(1)继续实施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;(2)针对贫困地区儿童,以牛奶为载体开展牛奶援助,鼓励乳企向贫困地区捐奶,不要让贫困的孩子输在营养的起跑线上。
二、大力开展乳制品科普活动。一项针对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的调研显示,只有10%的消费者对巴氏奶较为了解,62%的消费者听说过巴氏奶,接近30%的消费者对巴氏奶完全不了解。目前在牛奶知识科普方面,有很多不同的社会声音,这其实对消费者选择牛奶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干扰。为此,建议联合业内专家和乳品企业一起打造公益性奶类科普平台,为消费者传递权威科普声音。
三、加快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。目前消费者对牛奶品质的评价往往以价格为标准,认为价格贵的就是好的,我国在标识这方面还没有更为直接的一种引导方式。因此,首先在常温奶等液态奶包装上明确质量等级,实现消费者知情权;其次完善乳标识制度,有效避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;再次建立生鲜奶第三方检测体系,促进优质奶源建设。
程广燕、杨祯妮、肖湘怡